Skip to content
茶传媒茶传媒
茶传媒
–中国茶领域第一原创媒体
  • 首页
  • 专访
  • 行业
  • 展会
  • 活动
  • 课程
搜索
  • 首页
  • 专访
  • 行业
  • 展会
  • 活动
  • 课程

茶香界教育家乔木森,这位65岁的老茶人,为何让我们三度落泪?

7月142017

​

采访他,是因为他的学生。

这位学生说,我走遍大江南北学茶,学香,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。

老师年纪大了,身体不太好,我真希望有懂他的媒体去采访他,写一写他的故事。

等我们见了这位老师,才懂的,让学生心疼的老师,原来是这样的。

乔木森,把茶、香视为自己灵魂。在接近古稀之年,他一口气能连讲8天课,他讲起过往,能从早上10点聊到下午4点。

他不是不懂得累。他一挨枕头就能睡着。

他是害怕。他怕没时间,再这样一股脑儿把自己懂得的,都倒给年轻人。

上海知青的自我文学教育

乔木森,1952年生,上海人。

上个世纪70年代,年仅19岁的上海青年乔木森到江西宜黄插队落户。

这一呆就是六年。

知青们白天出工劳作,种菜烧饭,自给自足。到了晚上上夜校。

那时候的乔木森爱写作。白天下地劳动,晚上读报纸,写文章。

少年的他,有时半夜醒来,会把梦里的故事写下来。

插队期间,他不停投稿。从第一篇发表在江西日报的儿歌《我和小树一起长》算起,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、中短篇小说、报告文学……

他也写剧本,其中电影《水涨船高》被峨眉电影选中。

插队青年乔木森,通过完美的自我教育,跳出了农村。他先后担任剧团编剧、文化馆文学干部、县文联副主席等职位。

他在写作中提炼生活,在生活和写作中感知美。

“生活是艺术的第一表现。如果没有艺术,生活就很失败。”

茶,是静态和动态艺术的结合

1987年,乔木森重读大学。他上的是江西作家协会和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“作家班”。

三年作家班的大学生活,乔木森如鱼得水。写毕业论文时,乔木森的脑子突然冒出一个问题:

“如果文学是用文字、诗歌来表达,那更广阔的艺术表达又是什么呢?”

导师开玩笑说,“乔木森你别瞎想”。

乔木森就偏爱做别人不相信的事儿。

他从课本上获知,艺术的美有两种创作形式,一种叫静态的饮食艺术,另一种做视觉动态艺术。是不是还有第三种艺术呢?

这种艺术,究竟是什么呢?

“毕业后,我离开大学,四处寻找、研究了许多年。最后找到了,那就是茶艺。”

在乔木森看来,茶可以满足吃喝,加入人的泡茶动作,又可以达到动态的视觉享受。它可静、可动、可观、可感。这,就是他要找的第三种艺术。

“一个简单的泡茶,怎么就有了文化呢?历代皇帝、文豪写诗吟茶,自上而下传递,文化就这样形成了。也只有茶,可以让所有阶层的人都发出赞叹。”

他是一杯茶的“灵魂工程师”

时隔50年,乔木森仍然记得,插队期间农民亲手给自己冲泡的那一碗茶。

茶叶取自当地山头的野茶树,随便采下来,在吃饭的锅里简单翻炒。

炒好放在饭碗里,开水一冲,几片绿叶荡漾。

“那水清清的,绿绿的。我喝下第一口,就从心里感叹,怎么这么好喝呢?”

当年那碗茶,已然是长在身体的味觉记忆。

是农民这碗茶,唤醒了乔木森对茶的爱,对艺术的感知。

1994年,乔木森回到上海。

他扔掉每个月三、四百元收入的铁饭碗,主动选择呆在一个可以编排茶艺表演的“健康城”。那是中国茶艺的雏形。

1999年,乔木森创办“上海乔氏茶宴馆”。

多年在大型茶馆的实践经历,也让他理清了中国茶艺的发展脉络 。

茶艺是什么?茶加人,就有了茶艺。

但对什么是真正的茶艺,人们的认知并不清楚。

乔老爷子直言,“中国茶艺茶文化发展20多年,至今没有涉及爱和美。”

“中国茶艺的本质是美。茶艺表演,不是舞蹈表演,不是大杂烩,而是艺术和技术合二为一的内心展示。”

“茶艺是1+x=1。无论那个x是什么,1还是茶。”

“嘲笑茶艺如何如何的那些人,是你们不懂茶艺,误读了茶艺!”

1990年开始,乔木森开始大量编纂茶艺的书籍以及教材。他出版的《茶席设计》一书,是中国茶席设计领域最早的方法论范本。

他还主编、参与编辑了《初级茶艺师》、《中级茶艺师》、《高级茶艺师》等教材。

同时,他一头扎入中国茶艺的主题创新。他整理编导了《太平茶道》、《太极茶道》、《太和茶道》、《佛茶道》、《文人茶道》、《唐代宫廷茶》、《宋代分茶》、《清代宫廷茶》、《大明宫廷茶》,涉猎中国各个朝代、各流派宫廷以及民间的主题茶艺共37套。

他先后在国内外演出3000多场。每场演出,他是编剧,是服装设计师,是舞台搭建师,更是演员。

2010年,上海世博会期间,130多位国家政要,观看中国茶艺表演。

乔木森亲自上阵,表演《太和茶道》,观众席掌声雷动。

“我发现,茶艺不是长得好看才能演好。你看我一个老头子都可以。茶艺是灵魂的展示,是精神的传递。”

发明毛笔紫砂壶 削掉14斤萝卜

上海大宁国际茶城,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茶城。

茶城的四层,是个开放的顶层空间,绿植繁茂,犹如世外桃源。

乔木森的工作室没有挂任何牌子。

这间占地近100平米的屋子,琳琅满目摆放的是“发明家”乔木森的各种作品。

还原中国历朝代的茶具、茶器皿、茶服,茶与五花八门的香料……

这里,是乔木森老师的授课地点,也是一座茶与香的实验室。

乔木森取出一只粗粗的“紫砂笔”,突然一拔,上面的盖子开了。

他投入茶,拿起水壶,注入了水。

他拿起了笔,展示了一下,滴水不漏。

盘子上摆好了几个茶杯。他再拿起笔,行云流水写了个字,再提起笔,一看,每个茶杯都有了清澈飘香的茶汤。

这只“紫砂笔”,是乔木森发明的“毛笔茶壶”。

茶壶两侧分别有两个小孔,手指盖,水不出,手指松,茶汤出。

这是乔木森为“文人茶席”发明的一个设计。为此,乔木森整整削了两天萝卜。

“我买了14斤大萝卜,两天时间关屋子里削啊削。一个不行再来一个,最后,找到了这只茶壶的雏形。”

乔木森喜欢鼓捣,搞不出来的时候,就寝食难安。

“一个难搞的东西,你想不明白。你就盯着它看,一问它是什么,二问它为什么,三问它怎么办。十分钟,你就一定会想出办法。”

乔木森哈哈大笑,自爆“格物”大法。

“这个东西本没有,哎呀,我变出来了,这就是成就感。这跟卖多少钱完全没有关系。”

“艺术就是无中生有,艺术就是不断创新,不创新那是复制。”

这是乔木森创作的源头。

他还原古物,又不断创造新物。他活出了一个艺术家的姿态。

由茶入香,发现了30多种新香

乔木森神秘地取出一个不起眼的小瓶子。它被盖子紧实的塞着。瓶子里,躺着几片玻璃碎片,一些细碎的黄色粉末点缀周边。

乔老爷子缓缓打开瓶盖,如同要唤出童话世界的那个阿拉丁灯魔。

“你来闻。”

小心翼翼把鼻子凑过去,瞬时便被一口香“咬”住。这香气先入皮孔,跟随气流,迅速占领了喉、心,眼乃至全身。这香气,贪心得似乎想让你交付整个灵与身。

香,为灵性之物,直通自天地间。

乔木森,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香艺。他正在起草一本书,名字叫《中国香炉史》。

乔木森研究、传播了几十年中国茶艺。他发现茶香真是一体。

看过古代香圣周嘉胄的《香乘》后,乔木森决定由茶入香,专心研究香艺。

“我研究的东西,叫香艺,不叫香道。香艺是生活的,它和呼吸相关。好闻到你终身难忘,难忘到穿透你的身心。”

“什么都是短暂的需求,只有呼吸才是永恒的需求。每分钟都不能少,这种需求吓死人。”

手边,是一款叫做“碰碰香”的神奇植物。看起来平安无比,轻轻一碰它的叶子,顿时发出淡雅的香味。

乔木森习香,亲力亲为。他常常带着学生去周边山里采香。见到一种植物,就涂抹在手背上,闻一闻。

几年来,他采全了古籍中记载的香料,还自己发现了30多种新香料。

“明窗延静书,默坐消尘缘;即将无限意,寄此一柱香。”

古人闻香,意境袅袅意味深长。乔木森的香,是可以各种玩的。

加入丁香的红茶是香甜好喝的香茶;

衣服钉上香木制作的扣子,变成了香衣;

毛巾挂在老山檀的架子上,变成香巾;

亲手绣的香囊,挂在孩子的脖子上,变成驱蚊的香项圈。

……

乔木森,让香有了生机。香,也让乔木森变得不一般。

他独创“一抹白”,让一位哈尼族的公主大叫,“我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黑?”

我的一切,都属于我的学生

乔木森兴致盎然,他要表演“瀑布香”。

一座假山,立在盆中,本无生气。

突然,一股白色瀑流从山顶倾泻,一路悠悠袅袅,随假山缝隙,一撮紧随一撮。瞬时,意境平生,水雾缭绕,如同仙境。

这是乔木森发明的“瀑布香”,香界很多人都会玩,淘宝都有人在卖。它的发明者,并不为人知。

“你为什么不申请专利呢?”

“我所有的东西,我的一切,都是给学生服务的。我不想设置门槛。”

乔木森有上万名学生。乔老爷子对每个学生,都倾囊而出。他传授他们知识,提供他们产品,甚至教给他们如何开店、如何赚钱。

他自己,只穿着30多元的地摊衬衫,40多元的裤子。

很多人看来,乔木森浑身是宝。他的宝,都给了他的学生。

“我最大的担心,就是时间不够。每看到一个好学的学生,我就像发现了宝贝,恨不得马上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他。”

最近,乔老爷子在编排香剧。结合文学、电影及现代话剧,他编排导演了《戒定真香》、《七香描黛》、《大唐贡香》。

去年的第七届国际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上,他亲自登上舞台表演《玄藏万里香行》。

他在台上倒下那刻,还紧紧护着胸前的那一脉香火。那一瞬间,台下的观众,无一不泪奔。

乔木森编排了八场香剧。他把话剧表演结合在香艺中。

“香艺的主旨表达,是借助情感、通过器具,构成一个独立主题。”

乔木森始终认为,自己的终端是学生。和别的老师不同,他希望学生能利用学到的本事谋生。

他把自己定在一个师者。师者即无私。

他认为,真正的教育是要学会鼓励和欣赏。

“一个老师的行为、语言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未来。每个人都很独特,只是没有恰当地被引导。”

没有终极目标 才是茶的终极目标

乔木森在用公道杯分茶。

一杯茶,不同的人会看出不同的意义。

乔木森说,倘若没有公道杯,就有的人茶汤浓,有的人茶汤淡。公道杯,让每杯茶皆平等。

“茶,其实无所谓高档、低档。任何茶都是爱的表达,很普通的茶(我)也很爱。

乔木森认为,平等是茶之美的根基。

“当泡茶人的内心有爱,一片树叶、茶汤、器具都是美的。若没有真诚地通过爱茶,去平等地爱他人,你就是虚伪的。”

乔木森从一杯茶里,看穿人与人的关系,看穿人类社会的本质。

人们,最终要的只是平等。

有学生问他,“乔老师,你研究茶这么多年,茶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?”

他说,“没有终极目标,才是茶的终极目标。”

乔木森说,哲学是思考最本质的问题。借助茶、香,深刻感受哲学的内涵,是他这几年最爱做的事。

“通过一盏茶、一支香,你能认识自己吗?”

乔木森说,任何东西都会在需要它的时候,恰到好处地出现。

他说,一个人要在天地之间建立自己的坐标。

►采访后记:

采访进入尾声。乔老爷子说,我是一个有缺点的人。

他身体不好,还吸烟。为了提神,他没办法。他每分每秒都要做事情。

上个月,来北京讲课,他冠心病突发进了医院。这让他更有危机感。

他说,人生有最重要的两件事情,第一是要疼爱自己的家人,第二是要尽可能多帮助身边的人。

第一点,乔木森做的不好。他有些难过。

显然,乔木森帮助了更多人。他有颗纯粹的师者父母心。

在这个时代,他是珍贵的。

他在做很多人没做的事情——总结和践行中国茶艺和中国香艺的方法论。

他有颗65岁的少年心。他自己发微信公众号,自己在电脑上p图。

他是拥有30万粉丝的大V乔木森。

他说,“我时尚起来,吓死人~”

►受访人简介:

乔木森,上海市文化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兼上海市香艺研究所所长、中国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。

出版《茶席设计》、《时尚茶艺》、《茶艺表演编导》、《茶会与茶会实务》等著作。

【部分图片来源于受访者】

Category: 专访2017年07月14日

相关推荐

为啥这么多小孩开始学茶?青少年茶艺教育专家霍艳平有话说
2019年01月18日
“茶席魔法师”江昭慧,她把大自然搬入了一方茶席
2018年12月13日
“百花教授”常定华,她插的花是中国画,画出了生活下的生活
2018年11月28日
“冰岛王子”高明磊: 冰岛茶是我的美学进阶课
2018年11月16日
草木集总策划李辉:我们对天下的承担,就是真实无伪
2018年11月05日
可实操的台湾生活美学是这样 台湾中华茶联答茶小仙18问
2018年09月14日
栏目
  • 2018北京国际茶业展
  • 专访
  • 匠人
  • 展会
  • 文艺
  • 新中式
  • 未分类
  • 活动
  • 茶人
  • 行业
  • 观点
  • 视频
  • 课程
按时间查找
  • 2019年八月
  • 2019年七月
  • 2019年六月
  • 2019年五月
  • 2019年四月
  • 2019年三月
  • 2019年二月
  • 2019年一月
  • 2018年十二月
  • 2018年十一月
  • 2018年十月
  • 2018年九月
  • 2018年八月
  • 2018年七月
  • 2018年六月
  • 2018年五月
  • 2018年四月
  • 2018年三月
  • 2018年二月
  • 2018年一月
  • 2017年十二月
  • 2017年十一月
  • 2017年十月
  • 2017年九月
  • 2017年八月
  • 2017年七月
  • 2017年六月
  • 2017年五月
  • 2017年四月
  • 2017年三月
  • 2017年二月
用户留言
    关注微信公众号
    关注我们
    联系我们
    北京温暖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    电话:15901382901
    邮件:bd@chachuanmei.com
    合作伙伴
   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
    老舍茶馆
    华夏文化传播基地
    北京茶品牌研究院
    正山堂书画院
    北京茶业企业商会
    北京茶友会
    鸟巢·茶空间
    湖南卫视茶频道
    二十四节气馆
    Copyright 2017 茶传媒 TeaMedia 京ICP备17016048号
    • 关于茶传媒
    • 广告合作
    • 投稿须知
    • 茶人求报道
    • 友情链接
    • 登录
    底部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