佤王府的火塘,一只黑色的土罐子一直煮着茶。78岁的魔巴(佤族祭师)戴着黑色的帽子,上面插着各种羽毛。他留着白色大胡子,穿着黑色的传统服饰。
他递给我们一碗茶。按照礼仪,先撒一点祭天祭地,然后必须都喝下去,好苦好苦的茶。
说着“拦住不让(佤语吉祥如意)”,分两口喝了下去。
这茶,在火塘上会煮一天。佤族人喜欢喝苦茶,解乏。两碗下去一天不渴,干活会有力气。
这一幕,在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——云南沧源翁丁佤族村寨。
不仅是这个400年历史的原始村寨,在沧源佤族自治县,每个佤族人从小就喝茶,他们的祖祖辈辈,和茶都有着不解之缘。
翁丁大寨里四处飘茶香
顺着一排排牛头桩,我们进了翁丁大寨。村里的原住民排着队,身着节日服饰,唱起欢迎客人的佤歌。
佤族的图腾是牛。村寨里里外外,很多重要的建筑,都挂着硕大的牛头骨。
这个寨子,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。是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。
寨子建立400多年,目前共有106户,477人,均为佤族。
走进寨子大门,看到一个空旷的广场。两面,都是茅草房。有的是金字塔型的一层,有的是栏杆式的二层。据说,一层的那种叫
鸡笼房, 没成家的人只能住这里。
广场的右面,就是最气派的佤王府。二层,恢复了当年佤王的议事大厅。佤王的虎皮宝座上方,挂着一颗硕大的牛头骨。
佤王府,是翁丁寨最气派的建筑
佤王的宝座,披着虎皮,显示着王权威
很多人家门口,都晾晒着刚采摘下的新鲜茶叶。10月下旬,正是制作谷花茶的时节。
在一间茅草屋前,看到一口简单的炒茶锅。这户人家卖给游客的茶,就是通过这样的茶作坊,原汁原味地加工出来。
当地人喝的茶,一般是用土罐煮。佤族人家家户户房中间都有一个大火塘,这个火塘只要建起,就永不熄灭。
每天,火塘上会煮一大罐子茶,喝的时候,男女分开坐。虽然很苦,但回甘迅猛。
现在,寨子里的老人,每天还都要早喝一碗,晚喝一碗。
寨子里的魔巴请我们喝茶,茶很苦但回
原始部落偶遇“压寨夫人”
翁丁大寨,被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杂志誉为“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”,参观了一圈,发现绝对名副其实。
这个寨子,居民的生活方式至今很原始。很多人家以种茶、织粗布为生。
村里的老奶奶,都穿着传统的艳丽服饰,牙齿涂得黑黑的,还喜欢抽水烟。
寨子里,茅草房一栋栋都保留完整,步行小路也是最原始的石头土路。
村里的一颗大榕树下,还保留着原始的人头桩,其他的佤族图腾柱、寨桩、祭祀房、神木、木鼓房、粮仓,也都保留至今。
我们弯身进了一栋有40年历史的鸡笼房。79岁的佤族老奶奶叶嘎,带着3岁的小孙女住在这里。
她们家陈设极其简单。屋子中间有个大火塘,火塘上煮着茶。火塘后面,是席地铺设的床铺。此外,就是一张简陋的桌子,上面
放一台老式电视机。
老奶奶叶嘎看起来气色很好,她习惯了这样的生活。她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,外面的世界怎样,好似也和她无关。
村头,是翁丁大寨的寨主家。
寨主家很有文化,茅草屋的一层,搭设了一个小的图书馆。一排排书籍,显示出了这户人家的身份不同。
80岁的老寨主,和夫人正在天台忙着晾晒刚收回来的稻谷。
寨主的打扮有些新式,他的“压寨夫人”穿的是佤族最传统的服饰。鲜橙色的头巾、红色的上衣,夸张的银饰项链,还有一口黑黑
的牙齿。
这些年,翁丁寨游客不少,寨主的儿子头脑比较灵活,在家里开起了客栈。不过,价格倒是很便宜。
三千年古崖画中的茶树
佤族人喜茶,除了体现在原始部落翁丁村寨的生活中,还体现在3000多年前的佤族祖先刻下的古崖画。
在沧源县政府宣传部和茶办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我们来到沧源古崖画的1号点参观。
古崖画藏在茂密原始森林的山腰。顺着新修好的石阶,爬了半个多小时,终于看到了古崖画。
这些古崖画绘制在垂直的悬崖上,图画是暗红色,据说是古人以赤铁矿制作的颜料绘制。
画面中,很多个巴掌大小的人物剪影,从事着不同的动作。有的人在祭祀、有的狩猎、还有的采集、跳舞。
有些人物,头顶还戴着羽毛,看起来像是佤族的祭祀师魔巴。
据沧源县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,沧源的古崖画共有17个地点,分别位于沧源勐省镇、勐来乡和糯良乡境内,共有图形1200多个。
当地历史工作人员研究发现,这些古崖画中,有多幅采茶的画面。
第1号点的第二区,一个大人领着一个孩子,站在一颗树下,看起来是大人领着孩子在采茶。
第5号点的第二区中部,一个大人站在树下等着,似乎在叫一个少年上古茶树来采茶。
竹筒煮茶or土罐煮茶
我们在佤族朋友尼尔家做客。他家有个种满鲜花的果园。这个时节,他家的梨树开起了一朵朵洁白的梨花。
尼尔家的院子,正在播种茶籽。一颗颗茶籽撒进去,铺上一层土,据说两三个月后就能长出茶苗。
佤族人中,无论信仰什么宗教习俗,很多人都是茶的忠实粉丝。
佤族人眼中,茶叶、茶花、茶籽、茶树皮、茶树根,都是宝,既可以作为饮料,也可以作为治病的药物。
佤族民间的饮茶方式分为两种。一种是竹筒煮茶,一种是土罐煮茶。
竹筒煮茶,是用一节或半节新砍的生湿竹筒,装入炒烤黄香了的茶叶,再倒入半竹筒泉水,把竹筒放在火坛边上烤煮。
等竹筒里的茶水沸腾,再煮至水剩三分之一,然后倒入茶盅,分给每人一小口饮。
土罐煮茶,是在佤族人的火塘上,架起几块大杂木,放一个土罐,不停煎煮。
煎煮的茶叶,要先在土罐中烘炒出香味,再加入泉水,然后上火塘煎煮,茶叶水冒泡时再煮一会,等煎煮到茶水剩余半罐,浓度
适当时,就倒出分给在座的人,每人一碗啜饮。
至今,在佤族农村,多数人还沿用着土罐煮茶的方式。
茶,佤族的首席信息官
从古到今,茶一直是佤族人进贡给朝廷、王府,和土司、贵客的礼物。
在传统的佤族家庭里,来了贵客,首先迎接的是一包茶叶和一大把草烟,要双手端敬赠与客人。然后,男主人会用土罐煎煮那包
茶叶,用来待客。
这就是佤族那句俗语:“烟给面子,茶见心意。”
沧源县政府茶办的曹红芳主任是佤族人。她对佤族文化非常了解。
她说,历史上每个佤族部落、村寨,都设有“召茶”或“达召茶”的官职,是专门负责一切公众祭祀、礼仪活动中的备茶、敬茶、念
茶词、煮茶、端茶等事宜的专职官员。
在佤族人的婚姻大事中,男方到女方家提亲,礼品中必须要有一包茶叶。
更有意思的是,在佤族历史上,茶还曾经是佤族人的“首席信息官”。
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,以前的佤族人曾用“递茶叶包”的形式,以茶为“信、令、状”,进行多种沟通、联络、通告等。
曹主任带我们来沧源新建的葫芦小镇。这个旅游小镇里,有12根代表佤族文化的图腾柱。
曹主任一一为我们介绍。她说,
火塘柱:是永不熄灭的火塘
崖画柱:代表3000多年前的古崖画
牛角柱:是佤族崇拜牛的文化
舞蹈柱:男男女女都会跳舞
雕刻柱:佤族擅长用竹、木雕刻
记事柱:佤族抗英、抗日大事件
佤历柱:佤族独有的纪年
乐器柱:佤族自己的乐器
民居柱:特有的牛角尖民居
狩猎柱:家家必备长刀、猎枪
劳作柱:刀耕火种的佤族文化
织锦柱:制作佤族传统的服装
…… ……
►后记:
不曾想到,有这么一个民族,和茶走的这么近。他们民族的血液里,祖祖辈辈流淌着茶的因子。
这是茶传媒眼中不一样的少数民族——佤族。
他们生活在高山云雾中,至今保持着纯真、质朴。
他们不知道茶圈昂贵的“牛肉”、“马肉”。
他们只知道用心制作一杯自己能喝的茶。
佤族,一个黑黑的让人难忘的民族。
他们,才是茶真正的子民。
► 背景资料:
佤族,中国、缅甸的少数民族,民族语言为佤语。
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、西盟、孟连、耿马、澜沧、双江、镇康、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、掸邦等地。
佤族的起源,普遍流传着《司岗里》的神话传说。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,“司岗”是“葫芦”,“里”是“出来”,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
人。所以,佤族人以葫芦为吉祥物。
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、播种节和新米节。
近年来,沧源佤族自治县创立的“摸你黑”狂欢节,深受中外游客喜爱。“摸你黑”狂欢节中,谁最黑谁就是最美,摸黑满脸,代表
开心永久、快乐永久。
本文摄影 | 茶小仙
(部分图片由沧源县政府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