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茶传媒茶传媒
茶传媒
–中国茶领域第一原创媒体
  • 首页
  • 专访
  • 行业
  • 展会
  • 活动
  • 课程
搜索
  • 首页
  • 专访
  • 行业
  • 展会
  • 活动
  • 课程

茶传媒专访 | 茶百戏章志峰,他把不可思议的美,定格于流动的茶汤

11月292017

一碗茶汤。幻变。灵动。意趣十足。

这是宋代文艺皇帝赵佶最爱玩的游戏。

茶百戏,融技艺艺术于一体,始于唐代,盛于宋代,到清代近乎失传。

一千年过去…

眼前这幅“图案”就是了。

一位叫章志峰的人,历经30年不懈实践,终于复原了它。

他是谁?有什么特异功能?为什么是他…

一双长着好奇心的手

“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,禽兽鱼鸟花草之属”,这是北宋陶谷在《荈茗录》里对茶百戏的精准描述。

茶汤出现生动具体自然的图案,是茶百戏最神奇的地方。

和普通人家里玩泥巴长大的孩子不同,少年时代的章志峰平时最爱的游戏是做实验。

他养鱼,抓瓢虫蚜虫 ,他种豆芽和白菜……

他对比同一种植物,如何在不同的地方,长出不一样的态势;他做草木灰试验,硬是想亲眼看碘遇到淀粉会变蓝那一瞬的化学现象;他也喜欢自己做玩具…

章志峰有着一双长着好奇心的手。

此时,他的手睁大了眼睛,开口讲起话:

“豆芽放在有光和没光的地方,为何不一样?为何有的白色,有的是绿色”

“柳树枝插到泥土里大概十几天就会长出根来,可其他植物就没那么快 ……”

“我自己种的豆子,白菜,要亲自做杀虫处理。”

“这些(实验)都很有意思,让(我)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乐趣”。

为什么茶汤会出画呢

章志峰出生于邵武,长在浦城、福州,直到7岁,才到了武夷山。

他出身书香门第。父亲1952年考上华东化工学院。1958年,从上海回到当时刚刚组建起的福州大学任教。

个性内敛乖巧的章志峰,常因为理科成绩好,被人夸奖。

“小时候我就喜欢画画,最喜欢画花草和各种植物。80年代重视数理化,虽然数理化成绩不错,但我骨子里还是喜欢艺术。”

这是章志峰的内心独白。

而一切关于内心的喜欢,无论蕴藏有多深,冥冥中也会被牵引。

1980年,章志峰在大学报考的第一志愿,填写了福建农学院园艺系。

1983年,章志峰到图书馆查资料时,无意中看到《荈茗录》中写到“茶百戏”,他被书中茶百戏那“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,禽兽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”深深吸住。

“茶汤居然还能显现字画”,他心悄然动了。

“而为什么茶汤会出画呢?”他的头脑迅速做出反馈,问了自己一个问题。

而这个牛顿式的“发问”,在当时重视科技和茶叶技术的氛围中,显得特别又“古怪”。

章志峰问了很多老师,劝说他做茶叶生产技术的占多数。

而当时作论文指导的叶延庠老师,却给出中肯的建议 : “很有研究价值,但不能用我们现在泡茶的经验去看待,或许借鉴日本茶道去思考更接近答案。”

这位章志峰口中“更特别”却让他一辈子心生敬意和感恩的老师,不仅知识渊博,面对问题,角度独特,更有难得的高度。

“技术能解决问题,但文化代表的是一个时代。(你)这个研究方向很有意义。但要真正研究成功,只有靠你自己。”

这句话犹如一盏明灯,指引着也照亮着章志峰随后的人生轨迹,那是长达三十年在茶百戏复归路上,不懈的研究和追求。

研究的核心是“泡沫”

“矮纸斜行闲作草,晴窗细乳戏分茶。”

“分茶何似煮茶好,煎茶不似分茶巧。”

“生香熏袖,活火分茶。”

毕业后,21岁的章志峰在武夷山农业局工作。

8年后,章志峰通过公务员考试,考入武夷市政府外事办。

30岁的章志峰从事副市长的秘书事务性工作,他写材料,也被当成干部考察培养。

但更多时候,他也被人当成“书呆子”。

他自己一个人经常到图书馆、书店、阅览室,那里是成堆的可以挖掘的历史典籍。

“毕业后,(我)一直没有忘记(茶汤出画)这件事。”

章志峰一心一意,就是想搞清楚茶汤出画的原因。

他确立了考究的两条路径:一是在古籍典故诗句中寻根究底,二是要到日本,真正的去看看日本茶道。

想象只活在头脑,落地现实却是少有人能走出的路。

1997年,章志峰通过层层考试,最终被福建省对外友协选派日本留学,研修茶叶,花道。

日本冲绳农林水产部,一个农业试验场,章志峰在此从事茶叶等农业技术研修。

“第一次接触的日本茶道是里千家茶道,当时是在一家茶室,交流时间虽然不长,但当看到茶汤泛起泡沫的那一刻,我很受启发。”

他用头脑开始了缜密的分析,过去对古籍描述中“茶”的认识可能有错,茶汤形成泡沫有可能是自己实验的突破口。

回国后,章志峰的兴致更大了。

一方面,他专门收集和茶有关的诗歌,尤其是提到茶汤(泡沫)的句子。

另一方面,他的手开始了亮家伙——做实验。

“我做了很多次实验,茶和底色并没有关系,而是和茶的稳定性有关。空气对悬浮液的出现,起了决定性作用。”

这是一个重要结论。

“琼乳”到底是什么?

“三品若琼乳,四品浮栗花”。

——宋·梅尧臣

2004年,章志峰又一次到达日本。

这次受外交部选派,章志峰的身份是中国首位茶叶专业国际交流员。

“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,我们举办的茶活动,很多社团都十分感兴趣 。”

章志峰的对外输出实现了价值,而自身的收获也颇为丰厚。

他发现日本茶道里的茶和现代中国人喝的茶有着很大的区别;

他尝试探究日本茶道和中国古代茶的关系;

他更想知道究竟中国诗歌里提到的“琼乳”到底是什么?

所幸,这一次他近距离的学习了日本茶道。

2004年,当时41岁的章志峰向一位80多岁的日本茶道原口勤子老师学习茶道。

一个动作,一招一式,日本茶道的点茶法和点茶工具竹筅、水注、茶盏。

章志峰从这些鲜活的人及复原的宋代工具中,逐渐悟出了失传已久的中国古代点茶法。

“日本较好地保留着中国古代点茶的核心特征,但日本茶道没有用茶瓶,而是用柄勺加水。但搅拌并引用泡沫这一点茶的

核心价值特征保留下来了。”

“如果说,第一次到日本,我从日本茶道里找到了‘泡沫’,那么这第二次出访,是让我坚定要找到这种‘泡沫’的源头。”

日本抹茶道的点茶法从中国传入,但茶百戏并没有传入日本,它是中华独有的艺术。

茶百戏,复活了

“茶百戏……近世有下汤运匕,别施妙诀,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,禽兽虫鱼花草之属,纤巧如画,但须臾即就散灭。”

幻变图案是茶百戏的本质特征,“下汤运匕”是茶百戏的唯一方法。

回到国内的章志峰,开始把家里变成了实验室。

他遵循古籍开始了团饼茶的加工实验,做蒸青处理,做成茶饼,再磨碎…

从2005年至2008年,从不同山场、不同茶树品种、不同采摘标准……,随后对茶汤搅动方法、注汤节奏节奏、深浅…

大量比对,实验数百次。

章志峰对分茶艺术进行系统研究。

2008年的一天,章志峰用春茶压出饼。

“第一次用绿茶,捣碎后,做出图案,(我)在茶汤上写了个茶字。”

2009年,为了将茶百戏原料由绿茶扩大到其他茶类,章志峰开始进行又一轮大量试验。

他得出茶百戏是古代用气体表现图案的唯一方式。

伴随实验的深入,茶汤稳定性越来越高,图案也越来越好。

2009年初春,一只蝴蝶终于在茶汤中浮现。

蝴蝶变换,有“情”亦有“意”,振翅欲飞。

这一刻,古老的茶百戏技艺又复活了。

章志峰开始对外表演茶百戏。

2010年元旦,他给百岁茶人张天福演示茶百戏引起茶叶界轰动,并得到张老亲笔题词:“点宋代分茶,传中华文化”;随后,他给美国、加拿大、德国、瑞典等三十多个国家展示茶百戏。

面前一只鸟儿,翠色欲滴,只经章志峰,几笔点画,栩栩如生。

画成。

端起茶碗,再轻轻摇动茶汤,鸟儿似从枝头,一跃而起。

“现在,图案的保存时间逐步延长,从原来最早的十几分钟、几十分钟,到几个小时。而在一定条件下,如4℃、空气相

对湿度达到85%以上时,采用乌龙茶类可延长到2-4小时,这弥补了茶汤显画昙花一现的遗憾。”

章志峰说完,再轻轻一抹,鸟儿眨眼如云散灭,恢复如初。

一碗咖啡色茶汤,又可以做新的图案。

整个过程,细腻入微,似天而成。

还原茶百戏的最大价值

2011年,章志峰为这项失传的技艺申请了专利。

2017年1月,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三十年研究,是一瞬间的事。

章志峰认为还原茶百戏很有价值。

“三十年在茶百戏研究和试验的精力投入,用金钱是算不清楚的。然而,一辈子又值多少钱呢?我没有虚度光阴,给社会

留下点什么,感觉到很实在,也很快乐。”

在传承古代技法的基础上,章志峰经反复实验,突破了古代仅能用绿茶演示的局限。

“在古代,茶百戏仅能用绿茶演示,但如今茶百戏可以用红茶、黄茶、白茶、乌龙茶、黑茶等其他茶类演示,表现山水、

花鸟、人物和文字……”

茶百戏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最大的价值是其还原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,把茶从一般饮品上升到一个生活艺术品。

►采访后记:

章志峰再现了茶百戏。

这个过程跨越千年,运用的是科学实证和难能可贵的践行。

借由一碗茶汤,我们找寻体验着宋代历史的DNA。

而如果宋徽宗还在,他一定会为章志峰点赞。

 ►受访人简介:

章志峰:中华茶百戏研究院院长,武夷学院茶学客座教授。

►相关链接:

茶百戏:

茶百戏又称分茶、水丹青、汤戏、茶戏,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,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,不用其他的原料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。

茶百戏,根植于闽北武夷山一带的民间传统文化。

​在宋代,由于受到理学家朱熹、地理学家周去非、道家白玉蟾、浦城县令曾丰、建安人徐集孙、福建路安抚使王之望等大批文人,道家和普遍民众推崇,在武夷山一带非常盛行。

【图片来源于受访者】​

Category: 专访2017年11月29日

相关推荐

为啥这么多小孩开始学茶?青少年茶艺教育专家霍艳平有话说
2019年01月18日
“茶席魔法师”江昭慧,她把大自然搬入了一方茶席
2018年12月13日
“百花教授”常定华,她插的花是中国画,画出了生活下的生活
2018年11月28日
“冰岛王子”高明磊: 冰岛茶是我的美学进阶课
2018年11月16日
草木集总策划李辉:我们对天下的承担,就是真实无伪
2018年11月05日
可实操的台湾生活美学是这样 台湾中华茶联答茶小仙18问
2018年09月14日
栏目
  • 2018北京国际茶业展
  • 专访
  • 匠人
  • 展会
  • 文艺
  • 新中式
  • 未分类
  • 活动
  • 茶人
  • 行业
  • 观点
  • 视频
  • 课程
按时间查找
  • 2019年八月
  • 2019年七月
  • 2019年六月
  • 2019年五月
  • 2019年四月
  • 2019年三月
  • 2019年二月
  • 2019年一月
  • 2018年十二月
  • 2018年十一月
  • 2018年十月
  • 2018年九月
  • 2018年八月
  • 2018年七月
  • 2018年六月
  • 2018年五月
  • 2018年四月
  • 2018年三月
  • 2018年二月
  • 2018年一月
  • 2017年十二月
  • 2017年十一月
  • 2017年十月
  • 2017年九月
  • 2017年八月
  • 2017年七月
  • 2017年六月
  • 2017年五月
  • 2017年四月
  • 2017年三月
  • 2017年二月
用户留言
    关注微信公众号
    关注我们
    联系我们
    北京温暖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    电话:15901382901
    邮件:bd@chachuanmei.com
    合作伙伴
   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
    老舍茶馆
    华夏文化传播基地
    北京茶品牌研究院
    正山堂书画院
    北京茶业企业商会
    北京茶友会
    鸟巢·茶空间
    湖南卫视茶频道
    二十四节气馆
    Copyright 2017 茶传媒 TeaMedia 京ICP备17016048号
    • 关于茶传媒
    • 广告合作
    • 投稿须知
    • 茶人求报道
    • 友情链接
    • 登录
    底部菜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