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期间,小仙狠狠补了一通《如懿传》。
看着那些皇帝妃子们,一言不合就端起茶杯,然后各怀心思地品茶。
小仙就忍不住好奇,她们喝的茶都是打哪来的?
翻阅各种资料之后,小仙大呼一声“了不得”。
原来,各朝代的皇帝都有专门的贡茶园,用来给自己种茶、制茶。
那么,这些皇家茶园,现在都在哪呢?
下面,就让小仙带你掀开历史,去探个究竟吧。
大唐贡茶院,中国第一个国营茶厂
大唐,是一个繁盛的王朝,也是一个极具包容的朝代。
这一时期,各种文化交融贯通,社会安定太平,人民的生活水准也是极高的。
物质富足,自然都争相追求精神修养。很多文人墨客,常聚一起,谈诗论道,切磋文采。
性情高洁,超然淡雅的茶,自然也成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热衷之物。
大唐的皇帝也爱喝茶,而且喝的相当讲究。
于是,找到好茶,制作好茶——成了一项官员们的要务。
后来。
有人想出了好办法。
唐太宗大历年间,浙江长兴虎头岩设立了顾渚贡茶院,专门用来给皇帝收集、制作贡茶。
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厂,也是第一个国营茶叶厂。
当时的贡茶院,属于中央直属机构,由皇帝亲自任命的官员负责,地方的州县长则一起监督制茶。
大唐贡茶院,风景秀丽,层峦叠嶂,土壤肥沃,很适合茶树的生长。据说,站在贡茶院,就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泥土芬芳。
这里生态环境较好、交通便利,是茶叶生长的好地方。
(去年,小仙去了一趟大唐贡茶院,被那里的美景陶醉了一把)
顾渚茶和常州阳羡茶是当时皇帝爱喝的茶,这些茶大都集中在湖州和常州接壤的地方。
每年清明前,皇帝就让督茶使者催促进茶,第一批茶,必须要在清明之前运到宫中,赶上清明的祭祀大典。
给皇帝采茶、制茶、造茶的,都是专门的技术人员,和比较娴熟的采茶工。
贡茶院里工作的人,也都是政府认定的茶叶专业户。
每年制茶之时,贡茶院就会以雇佣的方式,让这些茶农入院制茶。
►阳羡茶
制茶过程非常辛苦。
当时诗人杜牧出任湖州刺史。他亲临现场,监督工人采茶,制茶。看到茶农们的艰辛,他有感而发,写了一首诗:
山实东吴秀,茶称瑞草魁。
剖符虽俗吏,修贡亦仙才。
溪尽停蛮棹,旗张卓翠苔。
柳村穿窈窕,松涧渡喧豗,
等级云峰峻,宽平洞府开。
拂天闻笑语,特地见楼台。
泉嫩黄金涌,牙香紫璧裁。
拜章期沃日,轻骑疾奔雷。
舞袖岚侵涧,歌声谷答回。
磬音藏叶鸟,雪艳照潭梅。
好是全家到,兼为奉诏来。
树阴香作帐,花径落成堆。
景物残三月,登临怆一杯。
重游难自克,俯首入尘埃。
如今的大唐贡茶院,已经在湖州原址复建完成。
屹立在湖州那片土地上,它告诉着世人,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属于茶的历史。
宋朝北苑,龙团最高工艺发祥地
茶,兴于唐,而盛于宋。
宋代,是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。
此时的大唐贡茶院已经开始衰落。
皇帝要喝茶,只能另想办法。后来,大臣们将眼光投向了福建建安(今建瓯)。
建安也是茶的产区,自东汉开始就名气响当当。
北宋时期,皇帝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茶园,专门为自己生产茶叶。这个茶园地处闽都北部,因此也称“北苑”。
北苑坐落在建安境内的凤凰山麓,这里是当时朝廷贡茶的主产地。
园内设置有御泉,泉水甘甜,用来制造贡茶,还有焙场,用来焙茶。
除了这些,据有关史料记载,北苑最繁华的时期,还兴建有御茶堂、御泉亭、乘风亭、凤味亭、凤山阁、望京楼、星辉馆、贡茶院等。
亭台楼阁,曲水流觞。
都在提醒着当时北苑的奢侈和豪华。
►南宋刘松年《撵茶图》
北苑最有名的茶是龙凤团茶。
当时从皇帝到儒生,对它都情有独钟,纷纷著书称赞。
爱喝茶的宋徽宗便是其一,他所著的《大观茶论》中说:“本朝之兴,岁修建溪之贡,龙团凤饼,名冠天下”。
可见,当时龙团凤饼的名气有多高。
盛极一时的北苑,在现在人的记忆里,成了一堆遗址。
曾经的亭台楼榭,如今断壁残垣。
唯一能够证明它存在过的,便是考古学者发掘出来的摩崖石刻、御泉碑记和御茶园诗刻碑文。
元朝御茶园,尊贵有品的皇家茶园
元代,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。
茶,对于游牧民族来说,有着“宁可一日无食,不可一日无茶”的重要地位。
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天下,茶,自然也被特殊对待。
元成宗大德六年(1302年),皇帝任命负责贡茶的官员,在武夷山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,创设了皇家御茶园。
御茶园,便是专门为皇帝及皇室成员提供茶事服务的地方。
最早的御茶园,是在东晋时期。
到了元代,皇帝重新起用了这个名字,将它变成了为皇家制作贡茶的茶园。
为什么皇帝要将自己的御茶园建到武夷山呢?
据说,这中间有一个功劳很大的人。
他叫平章高兴,是一个负责浙江省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。而且非常爱喝茶。
元世祖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平章高兴路过武夷山,亲自监制了一款名叫“石乳”的茶。他知道皇帝爱喝茶,于是,便把这款茶带回了皇宫,进献给了皇帝。
这皇帝果真也是懂茶的行家,他一喝,便说“好茶”,龙颜大悦。
三年之后,平章高兴,命人在武夷山崇安县设立了武夷山茶场。
那个后来创设御茶园的官员,便是高兴的儿子高久。
刚修建成的御茶园非常漂亮,亭台楼榭,巍峨壮观。
园内前有仁凤门,后有拜发殿(亦名第一春殿)、清禅堂,四周有思敬亭、焙芳亭、燕嘉亭、宜寂亭、浮光亭等。此外,还有碧天桥和通仙井。
御茶园设场官2名负责管理,每年交贡茶三百六十斤。
至顺三年(公元1332年)建宁总管暗都刺在通仙畔筑一高台,高五尺,方一丈六尺,名为“喊山台”;台上有亭,名为“喊泉亭”。
据说,每年“惊蛰”这一天,崇安县令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。拈香跪拜,祭文鸣鼓,高喊:“茶发芽了,茶发芽了!“举行过仪式,方能开山采茶。
如今,御茶园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。
但,也许在某个时间、某个地点,人们还是会想起它,想起它曾经的辉煌和殊荣。
困鹿山古茶园,大山深处的清帝之爱
清王朝,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
此时,茶文化达到了新的顶峰,茶的品类更是包罗万象。
清朝皇家的贡茶,不在局限于一种茶类或者一个产茶区。而是,将全国产茶的十三个产区,都纳入了贡茶的范围。
比如,六安茶、云雾茶、白茶、紫阳茶、龙井茶、碧螺春、普洱茶等等,都是清朝时期的贡茶。
这些茶中,普洱茶是清宫主子们最认可的茶。她们的日常饮茶方式是:夏饮龙井,冬喝普洱。
为了满足日常饮茶,清帝便在云南普洱茶的产区承包了几座古茶园。
其中,最不为世人所知,也是最神秘的古茶园,便是隐藏在普洱市宁洱县城北面的困鹿山古茶园。
►故宫博物院《文徵明惠山茶会图》
这是一座青山苍翠,然山路崎岖、杂木丛丛的茶园。
海拔高1410米—2271米,常年云雾缭绕,很适合古茶树的生长。
雍正七年,皇家将茶园选在这里,每年采茶时,便会重兵把守,官府秘密监制制茶,不得任何人进山。真是霸道至极。
300多年来,这座古茶园,从未在任何史籍中记载,就像一个传说,鲜为人知。因此,也成了皇家最神秘的茶园。
当然,除了困鹿山古茶园,清朝还在云南有其他的贡茶园。比如,云南景迈山古茶园等,在当时也是为皇家服务的。现在,这些古茶园,都已被重新利用和保护了起来。
结语
大唐到大清,一千多年,朝代不停更迭,帝王不停变换。
唯一不变的,是掌权者对茶的执着。
他们倾尽一切,用霸道的方式,给茶绚丽的瞬间,给自己片刻的愉悦。
这一切,在时间的面前,都那么微不足道。
弹指一挥间,帝王们亲手缔造、引以为傲的,都被时间抹去了痕迹,留下的只有那一杯亘古不变的茶香。
本文参考图书:
《清代贡茶研究》故宫出版社
《心清一碗茶》故宫出版社
《中国史纲要》北京大学出版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