仿佛还沉浸在初春叶叶清明的喜悦里,转眼,竟已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——谷雨。
“谷雨将应候,行春犹未迟。”
至此,暮春已临,夏在将来未来之间。
至此,萍始生,呜鸠拂其羽,戴任降于桑。
至此,风渐暖、雨渐浓,万物次第生发。
犹如一幅古雅氤氲的水墨画,在一笔笔细致的勾、皴、点、染之后,忽然一痕清浅的淡墨,余韵悠悠。
翻过这幅水墨春景,就该是姹紫嫣红、绿荫满目的花鸟夏图了。
惜春的人,不由得再怜看几眼落花,怕这春去得太过匆匆。
而爱茶之士,却摩拳擦掌,准备迎接春天的最后一飨盛宴——谷雨茶。
诗人说:“诗写梅花月,茶煎谷雨春。”农人道:“清明见芽,谷雨见茶。”
谷雨,是春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节气。
唐代户部侍郎陆希声在《茗坡》一诗中写道:“二月山家谷雨天,半坡芳茗露华鲜。春醒酒病兼消渴,惜取新芽旋摘煎。”
唐人喝茶乃是采用煎茶法,诗人怜惜春芽鲜嫩,甫一摘下就要入锅熬煎,但又赞美这谷雨茶的鲜醇,令人欲罢不能。
晚唐诗僧齐已亦写下《谢中上人寄茶》:“春山谷雨前,并手摘芳烟。绿嫩难盈笼,清和易晚天。且招邻院客,试煮落花泉。地远劳相寄,无来又隔年。”
全诗轻盈灵动,仿佛浸润在谷雨的云雾里,茶烟袅袅、落花迭迭,如此空远、静雅、富有禅趣。
到了北宋,素有“梅妻鹤子”之称的著名隐逸诗人林和靖,也喜爱谷雨茶的馥郁馨香。
他在《尝茶次寄越僧灵皎》中写道:“白云峰下两枪新,腻绿长鲜谷雨春。静试却如湖上雪,对尝兼忆剡中人。”
鲜嫩茶芽的新绿,化为点茶后湖上积雪般的静美,两相对比,谷雨茶的风韵与滋味跃然纸上。
清朝以画竹留名青史的郑板桥,号称“扬州八怪”。
他在《七言诗》里这样写谷雨春茶:“不风不雨正晴和,翠竹亭亭好节柯。最爱晚凉佳客至,一壶新茗泡松萝。几枝新叶萧萧竹,数笔横皴淡淡山。正好清明连谷雨,一杯香茗坐其间。”
在数节修竹之下,淡描山水、轻啜香茶,心境是如斯闲适悠然,真乃人生至趣。
一壶谷雨茶,连接起古人跨越历朝历代的饮茶史,辗转舌尖,至今余香袅袅……
如果说清明茶鲜爽如二八年华的少女,那么谷雨茶就是丰韵馥郁的美妇人。
谷雨前后,倒春寒基本结束,气温回升,雨水增多。
经由暖阳雨露的滋润,茶叶内质增加,叶质肥厚柔软,汤水稠滑。
因此,谷雨制成的茶,亦是春茶中的极品。
谷,得雨而生。茶,因水而润。
谷雨茶又称“二春茶”,不同于头春茶的鲜爽轻灵,它自有一番别样的柔润甘活。
在白茶当中,清明前后制成的白毫银针最佳,而品质上乘的白牡丹,则出在谷雨时节。
银针是单芽茶,牡丹则是一芽一叶或两叶。
天然日晒而成的白牡丹,婀娜多姿,入水后朵朵绽开,的确犹如娇艳盛放的牡丹花。
巧合的是,牡丹花亦是在谷雨时节盛开,因此,它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雅致别称——“谷雨花”。
“牡丹谷雨发春丛,半倚微阳半怯风。浑似若耶溪上女,娇愁初入馆娃宫”。
每逢谷雨时节,山东菏泽、河南洛阳、四川彭州等地都有观赏牡丹的盛会,及至入夜,观游一天的人们便悬灯宴饮,花意盈盈,人们称之为“牡丹花会”。
富贵雍容、国色天香的牡丹花,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,为这人间盛放到极致。赏不尽的,锦绣芳华!
时节谷雨。
虽然意味着春天即将远去,却也因此令人更加珍重、怜惜。
且泡一杯谷雨茶,案上供一枝谷雨花,静静清赏、幽幽品茗。
光阴无限,就让我们,再许来春……
茶传媒撰稿人:栖迟。
福鼎事茶人、文学爱好者。
栖于诗上,在文字中借居;
迟行山中,在茶汤里悠游。